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三月起,福建省总工会在“八闽工会人”微信公众号开设“党史上的工运记忆”专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学出特色、学出亮点、学出深度。
在厦门老街大同路上
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
名叫“土堆巷”
往小巷里走一二十米
一座三层红砖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
附近的老厦门人把它叫做“小红楼”
它就是厦门总工会的诞生地
如今为厦门总工会旧址纪念馆
“小红楼”这个名称还蕴含了另一层深意,它现在是一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这里曾是中共厦门市委领导厦门工人运动的机关所在地。
1927年1月24日,共产党员罗扬才、杨世宁等人就在此召开厦门总工会成立大会。
1927年1月24日,厦门总工会在这一天成立。当天,“小红楼”门口挂着木质油漆、白底黑字的“厦门总工会”牌子。通往土堆巷的路上、“小红楼”内外,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工友们进进出出,个个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前来庆祝工人组织的诞生。
成立大会是在晚上进行的,会场设在“小红楼”二楼中厅。会场正中摆着一张桌子,上面罩着红布。墙壁上挂着基层工会、社会团体送来的“劳工神圣”横匾,以示祝贺。因电力不足,现场光线微弱。于是,工友们点燃事先准备的蜡烛,会场顿时明亮了起来,大家一片欢呼。
参加大会的有200多名代表,来自厦门的23个基层工会。大会由时任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长吴世华主持,时任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长罗扬才和工运委员杨世宁先后讲话,着重阐明了组织工会的重要性:“不组织工会,就没有力量,就会受人欺,要解放只有靠自己!”
大会通过了总工会章程,选出30多名总工会委员,选举罗扬才为委员长、杨世宁为副委员长、吴世华为秘书长、粘文华为组织部长、柯子鸿为宣传部长;同时,组建直属总工会指挥的武装力量,即工人纠察队。大会在“劳工神圣”的口号声中胜利结束。
总工会成立之初,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只有公章一枚、手摇电话机一部、油印机一台。公章用来签发文件,电话机用来即时对外联系,油印机用来印刷刊物唤醒工友。总工会工作人员收入微薄,脱产干部的工资很低,每月8元至10元,但是大家并不计较,全都积极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厦门文史专家卢志明就住在“小红楼”附近的开元路。当时在霞溪路口上班的他,下班后会走大同路穿过土堆巷。每次经过“小红楼”时,如果刚好遇到住在一楼的朋友,他便会驻足聊上几句,听听住在那儿的老人们讲述那段红色历史。
据卢志明研究,遵照党组织的指示,罗扬才经常深入工厂,找工人谈心,了解工人疾苦,启发工人的思想,并通过创办俱乐部和夜校等方式,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总工会机关选在“小红楼”,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今年已经80多岁的厦门总工会原宣教部部长薛加宾说,因为“小红楼”所处位置特殊,既繁华又隐蔽,可进可退。要来的人可以从不同方向进出,既安全又便于掩护和撤退。周边商铺多,码头也不远,工人相对集中,利于开展工作。
图/1926年底,厦门总工会筹委会在红楼成立
厦门总工会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共厦门市委的领导下,厦门的工人阶级已经广泛地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成立不久,党组织根据工人群众对增加工资、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需求,领导工人群众在厦门掀起了一场以“二五加薪”为目标的“罢山罢海”斗争,要求提高工人待遇,增加工人工资的25%。
“二五加薪”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极大地推动了厦门工人运动的发展。总工会威信日益提高,共产党的主张日益深入工人群众之中。到1927年4月,厦门工会会员由5000多人增至2万多人,基层工会由十五六个增加到30多个,并建立了10多个工人党支部,成为大革命时期厦门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
2万多名厦门工会会员是什么概念?卢志明说,“1927年厦门总人口只有10余万人。也就是说,加入工会的厦门工人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小红楼”不仅是福建省现存的反映大革命时期福建工人运动的唯一建筑,也是全国仅存的4个总工会旧址之一。
它见证厦门工人运动
辉煌历史
见证工人阶级与中国共产党
血肉相连、休戚与共
来源:八闽工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