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成都北路893号,繁忙的南北高架下方,一排两层的石库门房子静立在路旁,它就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起点、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摇篮。
诞生于1921年8月11日
与党同龄的它,
即将迎来成立100周年。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凝练出
在党史领域具有典型性意义的
“十个第一”
今天,
推开历史的门楣,
让我们一起回顾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来时的脚印,
感受中国工人运动的波澜壮阔!
工业繁荣的背后,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工人阶级自身维权意识逐渐觉醒。五四运动期间,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由于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工人对自己受苦受难的根本原因、未来社会的前景以及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不大了解。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后,投入到工人中开展宣传组织工作。《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号”,刊登的都是关于工人运动的理论和各地工人状况的文章。同年8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出版了第一本工人周刊《劳动界》。
▲《劳动界》
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李启汉在沪西小沙渡(纱厂集中区)开办了工人半日学校。这是党领导下的上海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一边帮助工人学习文化,一边宣传马列主义,号召工人组织起来,为维护自身权益开展阶级斗争。
▲李启汉
这一系列做法唤醒了工人队伍的反压迫、反剥削意识,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
同时,在《共产党》月刊第6号发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选址充满了智慧。当时的上海市成都北路新闸路,正是位于五大工业区居中位置,是全上海缫丝厂分布最密集的地方,而缫丝厂也是当时上海工人数量最多的支柱产业。该地门前还有轨电车站,可以方便地到达全市各大工业区,便于指导发动市内各处工人运动。在这里办公,能最快最近走入工人中去,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扎实开展工作。
为了扩大宣传和联络,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于1921年8月20日出版机关刊物《劳动周刊》,成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刊物,被当时的工人们称为一盏指路明灯。
经过三周的坚持,罢工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罢工。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后,相继在北京、长沙、武汉、广州、济南等地设立了分部机构,将工人运动的火种播向全国各地。
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历史高潮。
在十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上海罢工54次,人数8万以上。其中著名的罢工有香港海员、安源路矿工人、开滦煤矿工人、京汉铁路工人四次大罢工,这些罢工都是在书记部支援或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充分显示了党的组织发动能力,也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力量。
回望历史,虽然组织领导工运的过程充满波折,书记部骨干李启汉、邓中夏等深入一线工人群体、贴近普通群众的经验、做法、智慧为后人提供了诸多可资镜鉴的经验和历史启示。比如,经常深入罢工工人群众中,了解情况,及时处理各种问题的李启汉常穿一套三个口袋的蓝色工人服,足蹬一双旧胶鞋,生活上艰苦朴素,很受工友欢迎。
位于石库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不只点燃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星星之火,更是一座拥有巨量精神财富的宝库。
来源:八闽工会人(申工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